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新视野】​登上《人民日报》,他值得!

来源:西北大学    时间:2023-05-10 23:12:06

“五四青年节”之际,《人民日报》刊登《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张远凯作为陕西省属高校仅有的2名获奖学生代表之一入选。

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

摘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部级结题

用四个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重返家乡,致力于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事业

品学兼优的全能型理工科学霸,用自己的方式,在学术、科研、竞赛、实践等多个赛道上并驾齐驱。

“用两年做完别人四年要做的事”,回忆起当初下定转专业的决心后,张远凯这样描述自己的专业求学之旅。

2019年7月,来自安徽张集村的张远凯被西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录取,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张远凯在填报志愿时的第一想法便是“为家乡匮乏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水平献上一份力”。

随着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张远凯越走越迷茫,是否应该重新选择新的方向?巨大的机会成本让他一时陷入了两难。

大一时期“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邢为民老师在讲授计算机思维时引导式的授课方式给张远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编码去还原某一问题的本质真的很酷!”在父母的支持和师友们的帮助下,张远凯决定给自己一次机会。

得益于“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和开放的转专业政策,张远凯顺利转入了软件工程专业,开启了一场名为“填海式”的马拉松长跑。

“大二一年,我辗转于宿舍和教学楼间的两点一线。”为了填补落下了一年的空白,张远凯死磕每一门专业课,并自主寻找网络资源弥补前置知识,一点点缩短与他人间的距离,换得了综测第一、专排第二的位次,并顺利保研至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大二暑假,张远凯选择放弃休息时间,参与学校组织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暑期线上集训。疫情影响,距离成为最大的掣肘,又由于学科背景及模型认知方面的差异,团队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分歧。

(团队与指导老师窦霁虹的合影)

在窦霁虹老师的梳理指导下,团队成员摒弃“高中生解题思维”逐渐形成整体建模思维,经历一次次“推翻重来”后,他们围绕“生产企业原材料的订购与运输”问题,在延伸的四个子问题中步步延展,最终取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一等奖的佳绩。

前年,张远凯与本专业同学组建队伍,围绕着探索原始地球发展与演变过程制作完成了动画作品《追寻-地球演化及生命起源》,并获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

由于学科相似性,成员间在动画制作上都不具备明显的强项,作为队长的张远凯组织团队成员集体学习各项软件技能,并逐帧打磨画面、优化文案,在两个月的创作周期内,团队实现了动画制作“从零到一”的突破。

“如何把我口中哼唱出来的音乐自动合成一首曲子呢?”张远凯的第一次科研项目由这句小组交流的头脑风暴发端。

张远凯与同学在后续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缺乏乐理知识的群体想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但由于自身知识领域的受限导致没有办法完成。于是他们便萌生了利用计算机来采集用户的某些声音特征从而生成音乐的想法,起名为“音痴拯救者”。

在与指导老师落实想法之后,项目利用双向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来实现将用户输入的哼唱人声输出为三通道交响乐,同时提供了更换演奏交响乐的乐器的功能,满足了调研用户的理想需求,并最终拿到了优秀结题。项目成果在经过打磨修改之后,也同时获得了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

在第一个项目的铺垫之后,张远凯逐渐由生了用理论所学助推技术落地的兴趣,并主动继续联系李康老师加入其课题“文物眼-馆藏文物微环境监控系统”当中,开启了馆藏文物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之旅。

该项目主要针对当前馆藏文物的监测粒度大,监测时效滞后等问题提出融合文物本体和周边微环境的采集模式,并基于文物的表面数据进行实时监测预警。面对陌生的文物保护领域,张远凯自主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补充,让所学应用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最终,项目作为学院今年唯一一个重点项目顺利结项。

“上小学的时候,村里都是扬尘的土路,骑个车都得颠几下。”张远凯总是感慨,每次假期返乡时,都能发现一些新的变化:齐整的水泥路、庄稼亩产量约有10%-15%的提高、光伏电缆的安装。“不敢想象,不过几年时间,这是发生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区的变迁。”

本科期间,张远凯前后申报了四次返乡调研,聚焦于当地的乡村振兴策略和脱贫情况,以大学生的视角见证国家的脱贫政策为乡村基层建设带来的巨大红利。

调研期间,他发现智能手机在村里的覆盖率大幅提升,但在“数字鸿沟”的极化效应下,一众留守老人始终难以掌握手机的功能性使用,程度好的仅限于最基础的接打电话。为了缓解问题,张远凯当即编写了手机操作小手册,以“手机图标索引”的方式在册中详细地记录了部分功能的使用方法,并为村里老人当面讲解说明。

在扎实的实践调研下,张远凯分别获得了寒假实践先进个人、先进团队的荣誉称号。并作为队长带领成员深入基层,项目调研报告获“挑战杯”红色专项陕西省级二等奖。

与此同时,张远凯作为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信鸽部的负责人,在本科期间累计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次的志愿活动,并获得“优秀志愿者”称号。

在好友秦嘉豪的带领下,张远凯参与了西北大学博物馆标本制作的志愿活动中,面对庞杂的动植物标本手册的制作任务,两人运用所学协同配合,最后利用Python中内置的PPTX库完成了重复的机械性工作,大大提高了标本手册制作的准确率和效率。

“能在不同领域发挥自己的力所能及,并让情况因此而变得好一些,这是我每一次出发的动力。”张远凯认为,在大时代背景下,看见并发挥个体价值难能可贵,嵌入学科思维解决问题也往往能有意外之喜。

对于张远凯而言,上榜国奖优秀获奖学生代表名单是意外之喜,也是助推自己摘取更高成就的激励。研究生阶段,他将投身于语音识别研究方向,继续自己的“马拉松”之旅。

“未来,无数个像张集村一样的县城都会盖起高楼大厦,而我会希望其中某一层的‘水泥’是由我来‘涂抹’的。”张远凯笑着说。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