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30多岁的她突然疯狂购物,刷掉四五十万元……这个季节,有这些行为的,家属一定要警惕-天天热头条

来源:钱江晚报    时间:2023-03-16 11:26:35

有人花费四五十万元去网购、有人一个晚上只能睡一两个小时,见到家人就心生愧疚……春天,精神类疾病高发,如果自己或者身边人出现情绪、心理上的问题,要怎么办?记者为此采访了杭城多家医院的精神卫生科的医生,请他们“开具良方”。


(相关资料图)

她突然疯狂购物,刷掉四五十万元

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师胡健波最近接诊了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让他印象深刻。

女患者本来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但一直在规律用药和治疗,情况稳定。只是,最近,她突然花钱大手大脚,网购四五十万元,买包包、买化妆品,快递一堆堆的往家邮寄。

“她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家人最开始也没留意,后来发现快递越来越多,觉得异常就送来就诊。已经出现典型的躁郁症。”

胡健波提醒,冷暖交替季节,患者和家属一定要多观察,出现这些迹象,要及时就诊:睡眠不好。睡眠是最好的预警器。如果出现入睡难、多梦、早醒或者嗜睡等情况都要引起重视;出现情绪障碍,突然情绪不高、沉默,或者突然很亢奋、烦躁、话语变多等,也就是情绪反常。

“之前接诊过一位青少年,情绪变低沉,有抑郁倾向,而这位成年女性,就是表现为狂躁:大手大脚、乱花钱。”胡健波解释,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装扮异常:比如过分浓妆艳抹、穿艳丽的衣服,“就是穿衣风格和平时完全不同。还有一种比较隐匿的迹象,有些人性生活会变得频繁和亢进,伴侣之间要多留意。这些也会可能提示躁狂。”

胡健波也总结了“四多”和“六别”,作为建议送给患者和家属。

四多指的是:多运动,多交流,多外出,多正向(多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六别指的是:别隐藏症状、别忘记求助、别自我内耗,别灰心失望、别作息紊乱、别恶性循环。

“家属的作用也很关键,看到压力事件要预警,做好倾听和关系稳定,对患者少一些教育和批评,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另外,尽量督促坚持服用药物,鼓励患者多交流,如果发现出现自伤行为要及时就医。”

房价骤降,他受不了打击

53岁的范大伯(化名)躺坐在病床上,双手摩挲着右膝,目光平视前方,没有什么言语。直到医生俯下身子轻声询问今日感受时,他才在呆滞片刻后缓缓开口。

“他情绪低落已经两个多月,半个月前加重,确诊抑郁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陈炜说。

两个月前,范大伯感染新冠,肺部出现病变,当时因担心肺炎无法好转情绪低落,那之后,他的父亲又突然离世。而家里之前购买的2万多元一平方的新房,又降价到不足一万元。与此同时,范大伯的膝盖受伤加重,虽然做了手术,但一直没有恢复到正常的行动能力。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病房内,患者做的手工

各种事情交织在一起,范大伯无法调节,他开始失眠,一晚上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心慌早醒,吃饭也没胃口,日常总是觉得脑子嗡嗡响,一度有了自杀的倾向。

“以杯子中装的半杯水为例,正常人会认为‘我还有半杯水可以喝’,而抑郁症患者因存在负性认知,往往觉得‘我只剩半杯水了’。”浙大邵逸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龚倩形容。

医生为范大伯进行了针对性治疗, 这段时间,范大伯的睡眠有了改善,情绪也在慢慢好转。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病区,护士台侧面墙上挂有一块小黑板,写着病区的每日活动安排:运动、书法、瑜伽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患者接纳情绪、增加幸福感,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医护人员会邀请病人参与到其中,这是心理治疗的重要一环。

“心理疾病讲究综合治疗,除上述心理治疗及标准化的用药外,物理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我们还会采用经颅磁刺激的办法,根据疾病种类,通过影像学、脑电图等方法确定治疗的脑区,同时采用多种刺激序列,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陈炜解释。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病房内的小黑板上写着病区的每日活动安排

在陈炜看来,普通人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让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

首先,运动对于保持好心情有益,但运动时间不必太久,且要量力而行;晒太阳是另一调节情绪的好方法;第三是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容易焦虑的人总是会把事情估计的很严重,容易抑郁的总是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性格虽然不能改变,但对一些极端性格可以适当纠偏,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第四是要规律生活,少熬夜,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

把情绪和疾病分开,这些都是认识误区

“精神科门诊一般会让患者进行艾森克心理测验,大多数门诊患者测出来的神经质分数都是偏高的,说明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 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主治医师邱越锋说,个性很难更改,但如果能够做到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建立起自信,碰到挫折不轻易否定自己,就能较好掌控情绪。

邱越锋解释,精神疾病发生可能会出现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沉默寡言,心悸心慌,坐立不安,肠胃不舒服等等躯体症状,心理感受根据个体差异会有所不同。

“但是要注意要将情绪和疾病区分开。只有当坏情绪损害了社会功能,影响到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才能称之为疾病。面对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自我调节的方式,超出了‘度’,我们才需要借助外力来干预。正常的负面情绪反而能促使人前行。对于患者而言,我觉得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如果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好,尽早来就医。”

日常门诊中,邱越锋经常遇到一些患者,在提及精神疾病时,会有一些认识误区。

“很多人觉得焦虑、抑郁等疾病,就算治好了也会复发的。实际上,如果通过规范的治疗,有一部分会复发,有一部分不会。这与个性有关系,也要看病人在逆境当中的反应,如果碰到逆境,不陷入自我怀疑,不限入自我否定,对自己有个客观的评价,就不容易复发。”

还有一些患者对药物治疗比较抗拒,认为不能长期服药,会上瘾。

“药物目前来讲都相对安全。不良反应有时候会有,但是一般一个月以内都会消失。长期服用药物如果比较担心,可以做一些化验检查。”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导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 905 14 41 07@qq.com